孩子打“小报告”,你是怎么处理的?|每周一问
在教育管理中,老师经常会遇到“打小报告”的孩子,对待“打小报告”这件事,该怎么看待?支持这种行为,是否不利于养成孩子光明磊落的品格;不支持,会不会导致孩子今后即使面对恶行也不捡举不揭发?“打小报告”与尊重规则,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?
在上周的每周一问及本周是“告状”还是“告密”?原来孩子爱打小报告背后的真相是这些!(老师和家长都应该看看)一文中,我们收到了很多老师的留言,让我们看看有哪些实用有效的“金点子”吧!
上周问题
『 孩子打“小报告”,你是怎么处理的?』
@布鲁
当了这么多年班主任,确实总有些孩子喜欢动不动报告老师。我的做法是“可以报告”,但把握几个前提:一是鼓励“有话好好说”,即就事论事,实事求是,不添油加醋。二是鼓励“有话当面说”,碰到孩子向我私下偷偷反映(班级)问题时,我会鼓励他尽量当全班同学说,并当着大家的面对这种“关心班级发展, 39 38398 39 15262 0 0 3137 0 0:00:12 0:00:04 0:00:08 3137善于发现细节”的行为予以肯定,从而对报告者和所有同学舆论导向和指引; 三是引导学生“只报告原则上确实错误的行为”,引导学生将真正的问题和个人喜好区别开来,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是非观和宽容的品质。倘若不能做到这些,我宁愿他/她什么也不说。
@后后
每个班级总会有那么几个爱打小报告的孩子,特别是在低年级。而他打小报告的目的并不是为了“举报别人”,而恰恰是一种吸引老师注意的方式。这样的孩子往往有天生的交际能力,与老师走得亲近。当他来打小报告,老师只需说两句话——“我已经知道了”“那你有没有和他一样的行为”。一般孩子都会回答没有,那样即可让孩子回教室。让他知道老师关注他,并且发现老师对于自己的举报没有太大的兴趣,久而久之,这个问题就不会有了。
@行动至诚
一是认识意义,重视培养。孩子打“小报告”不是儿童游戏,或许换一个眼光看,这是孩子对自主管理、民主监督、社会参与的早期探索。教师可以通过恰当处理孩子们的“小报告”,能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,培养民主管理意识。
二是广开言路,分类判断。因为孩子小,自主处理问题能力弱,教师不加条件地鼓励孩子“有事快和老师说”,只要孩子反映就照单全收,这就是广开言路。关键是分类判断,先按照维护自身安全与利益、维护他人的安全与利益、维护团队的安全与利益三类判断“小报告”的性质,再按照孩子自主、教师暗中帮助、教师明显干预、教师直接裁决四类,判断“小报告”的指导类别。
三是建立原则,指导方法。明辨是非原则:肯定以维护自身、他人、团队的安全和利益为目的“小报告”,否定以损人利己为目的“小报告”。隐私保护原则:对“小报告”的内容和反映人,教师都要予以保护,需要公开时,要征得本人同意,避免人际关系僵化。自主处置原则:教师尽可能采取幕后帮助的方式,指导孩子做解决问题的主人,获得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成就感。
@Syellow
学生会向老师打小报告,通常会强调对方的责任,当我遇到这种情况时,我通常会先问孩子,对方怎么了?紧接着问在这件事情中你做了什么?你有没有责任?当孩子认识到自己也有责任时,就不会一直责怪对方,然后恰当的交流之后,我问“那接下来怎么办?”他们相互道歉,握了一下对方的手,离开了。孩子希望得到公正的判决,但同时只认为自己是对的,所以有时让他们知道彼此的责任,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不推卸,在一次,两三次之后,就不会经常性地打小报告了。
@ [嘘]不方便透露姓名的葫芦娃
教师不妨通过增设班级岗位来解决“打小报告”的问题。采用增设班级岗位、自愿选择和轮流上岗的方式,将班级管理的主动权“还给学生”,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、主动为班级生活负责的机会,培养学生责任感和自律能力,让管理、制度本身成为一种教育的手段与力量,帮助、促进每一个孩子更好的认识自己,实现主动健康发展,人人有事做,事事有人做,班级生活有条不紊,“打小报告”的现象也就少了。
@六月风
首先要分析孩子“打小报告”的心理,一般有以下三种:真心关心班级,看不得“不良”事件发生;心胸比较狭窄,专门寻找别人的“错处”;引起教师关注,以“打小报告”混个脸熟。只有了解了学生心理,才能做出准确判断。其次根据心理与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处理。学生纠纷、违规事件自然要马上处理,对于报告者要大力表扬,弘扬正气;为了打压别人看“好戏”的,先观察一段时间,寻找教育的契机,引导良性竞争;有事没事打报告的,可以安排一些班级事务让其管理,试试能力,发挥“余热”。
@freedom
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,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打“小报告”的情况,如果教师处理得当,不仅会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,而且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大有禆益。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做法。
我会定期(半个月)或者根据出现问题的轻重缓急,将“小报告”的内容进行汇总,如果是班里学生共性的问题,我会确定主题,找时间,以班会的形式和学生一起分析班上出现的问题,引导他们找到最佳方案并达成共识,尽量避免类似的情况再发生。如果是个别问题,我会把“当事人”单独叫到办公室,询问情况后,帮助他们自行解决,在此过程中,我会给予正确的引导。
每天我发给全班每个孩子一枚奖章,和他们讲清要求:根据他们一天对班里同学的观察,(包括纪律、上课听讲、课间活动、吃午饭是否做到光盘等方面)放学之前把奖章贴到板报的评比栏所对应的同学的名字旁边。(注:只能给同学贴奖章)在此过程中,不仅约束了学生本人的言行,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欣赏、赞美他人,进而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,补己之短,可谓一举双得。
@离离如如
学生“告状”,不在于方式上密不密,在于真相;不在于将事实告诉谁,在于教育后杜绝此类违规事情不再发生。班级的主人是学生,班主任指导学生自主分层管理,让在管理中自我教育才是最佳教育。一个健康公正的班集体,没必要密告,师生不是敌对面,生与生互相监督也不用偷偷摸摸。学生应该敢于正面与坏现象作斗争。一切公开,也才能杜绝“恶人先告状”。
@思语
分析告状的孩子是属于哪一类,即经常告状还是偶尔告状,经常告状看看事大事小,牵扯到学生隐私,要单独谈话引导教育,小事可几句话忽略。偶尔告状老师就要引起注意,分析原因,可能告状这个现象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了,或者班级纪律和氛围发生了一些老师没有察觉的问题,要引起重视,并平常在上课中注意观察,有必要时询问多个学生。
@香樟
学生打小报告说明他有是非判断能力,愿意帮助老师,但是也容易养成不光明正大的品格。对这类学生,可以先进行表扬,对他的积极汇报行为进行鼓励,树立正确是非观念。其次,要疏导,他的行为是否属于在背后说别人坏话?遇到犯错的学生是否应该提醒他?如果犯错学生不改正可以怎么做?从而引导其正确处理此类问题的办法。
@郑曼莹
我是一名新手小学老师,几乎每天都面对孩子的小报告,简直是应接不暇。后来,我就告诉孩子们,有什么问题先找班长,副班长。如果她们俩处理不了,再由班干部转告我。与此同时,我私下里培训班长,副班长如何处理一些小的事件。我觉得这样子做,既给了孩子们成长的空间,让班干部发挥作用,培养孩子们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同时让孩子们有一个发泄自我情绪的通道。后来,慢慢地孩子们找我的就不多了,我也会一直关注孩子的各类小事件的处理情况。看着他们慢慢长大,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。
(以上是上期“每周一问”精选留言)
下面是我们本期的特约嘉宾张学青老师给大家的对孩子“打小报告”的处理经验:
张学青,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副校长,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,致力于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和儿童阅读课程建设,出版个人专著《张学青讲语文》、《给孩子上文学课》等。
孩子打“小报告”,你是怎么处理的?
百度一下“小报告”,词语条目释义如下:
怀着不正当的目的,背地里向领导反映情况或说人坏话,谓之“小报告”。
对应这样的理解,我以为要把“小报告”这种行为与校园里的孩子(我所理解的“小学生”)关联起来,便是以坏的恶意(且不说最坏吧)去揣度孩子的心思,进而对学生个体、班级群体乃至教育的生态都产生消极的影响。我且把“怀着不正当的目的”删去,从“向老师反映情况和说别人坏话”的角度分析一下“小报告”。
孩子尤其是小学低段的孩子,无疑是“小报告”打得最多的一个群体。我猜度,他们的眼神能够保持鲜亮、纯澈,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眼睛里容不得事儿,什么事儿都想说,什么事儿都愿说,什么事儿都敢说。在他们眼里,人大概只分两类:好人和坏人;事儿大概也只分两类:好事和坏事。因为在他们所熟悉的大灰狼和小羊的世界里,是没有中间地带的。所以,他们的眼睛是黑白分明的,不灰,更不浊。他们愿意一次一次跑到老师面前告诉老师,某某某怎么了,大多是出于朴素的道德情感。他们愿意相信,老师是这个世界上无所不能的神仙,报告老师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。
对待这样的“小报告”,教师最需要做的是以足够的耐心去倾听他们。至于回应嘛,很多时候,他们说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,报告人也没打算让你去惩罚被告人,言语或肢体的小小安抚,足以令他们满意了。有时,他们无非是以这样的方式引得老师的关注。
到了小学的中高年段,所谓的“小报告”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相应的减少,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,在人际交往中,他们开始分析问题,权衡利害得失,也知道在黑与白之间,是有一块中间地带可以过渡的。这个时候,教师要善于把低年段孩子打“小报告”的热情,转化为学生参与班级、学校公共事务的热情。
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龙应台在《野火集》里发出了“中国人,为什么你不生气”的诘问,实际上是对表面崇尚集体主义、骨子里却不关心公共事务、缺乏同理心的中国人群体的一种追问。孩子到了说小不小、说大不大的年龄,参与班级、学校的公共事务是完全可能且必要的。
教师需要引导的是让孩子明确什么是规则,如何做公约,信息该怎样公开,什么是大家的公共利益,怎样的汇报与交流才是“报告”而非“小报告”;如何做到对事不对人……这样培养出来的“报告人”,不仅有“利他即是利己”的道德认识,还有责任的担当意识。
看到后台老师们的回复,真心感慨“高手在人间啊”,为足智多谋的老师们点赞!
小编也觉得,对于孩子“打小报告”这件事,不能简单处理,要懂得孩子的心理,加以正确引导,这样培养出来的“报告人”不仅有道德认识,还有责任担当!希望今天的交流分享能带给大家一些帮助。
感谢张学青老师以及所有参与此次话题的所有老师!期待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我们的【每周一问】的回答中,贡献您的育人智慧。小编在后台等您哦。
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话题。
期中考试结束一段时间了,不少学校都在准备或者已经开了家长会。家长会是家校沟通的重要途径,但在期中考试这个关键点上开,学生的成绩成为绕不过去的话题,我们怎么样开好家长会?如果淡化考试成绩,又怎么帮助家长和孩子分析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呢?
您在开家长会上有哪些“小心思”“小妙招”,不妨拿出来跟我们分享分享吧!
每周一问
期中考试后,我们怎样开好家长会?
文末留言即可
入选我们下期【每周一问】的留言将有机会获得《人民教育》杂志一本(每周我们会免费赠送3本),欢迎您的回答哦!
加入【每周一问】
文末留言『每周一问+你的回答』
推荐问题
文末留言
「推荐问题+你想推荐给我们的问题」
(如果您推荐的问题被采用,我们将免费为您寄出一本《人民教育》)
下周六,我们不见不散!
微信编辑 | 吴玲
图片来源 | 网络
推荐阅读
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
投稿、合作请联系905366878@qq.com